隨著甲胺磷等五種高毒農藥退市,我國農藥產品及劑型結構逐漸發生變化.
目前,乳油產品的開發已逐步萎縮,新的劑型正朝著水基化、粒狀化方向發展。在這一轉變時期,我國農藥劑型發展現狀如何?面臨哪些主要問題?未來制劑市場又將怎樣?記者近日采訪了安徽省國家農藥劑型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戴權。
記者:在最近召開的全國農藥劑型加工及專用助劑發展研討會上,業界普遍認為我國農藥制劑多年來一直發展不平衡,提高加工水平已成當務之急,請介紹一下我國農藥制劑發展現狀。
戴權:隨著高毒、高殘留、高污染農藥產品在我國禁止生產,綠色農藥及其制劑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我國大量施用乳油、可濕性粉劑,但目前正在逐步萎縮。以制劑為例,雖然目前我國乳油、可濕性粉劑仍占有相當大的比例,但減少趨勢是顯而易見的,2000年前后比例在70%以上,而目前已降到55%左右。
就我國農藥劑型發展階段看,2000年是重要的分水嶺。2000年前,農藥產品老化,高毒、高污染產品充斥整個市場,而此后由于國家政策的調整,新劑型不斷涌現,新劑型所占比例已由過去的10%上升到20%左右。同時,一批專業從事新劑型加工的企業應運而生,這是十分可喜的。
隨著五種高毒農藥退市,我國農藥產品及劑型結構逐漸發生變化,替代產品及其加工技術得到推崇,尤其是向外向型發展,加速了我國農藥劑型加工技術的進步。單從劑型開發角度看,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國內就已開始研發水性化劑型,但由于有機磷農藥的大量施用及市場對這類新產品認識的嚴重不足,使得水性化技術研究發展空間十分有限。而近年來隨著產品多元化進程加快,此類新技術得到較快發展。目前,幾乎全國所有農藥企業都在積極開發引進新劑型的生產加工技術。